智能問答| 無障礙 | 移動版 | 繁體版

          陽江日報社:本報記者講述從業(yè)經歷與感悟——
          融合發(fā)展 勇毅前行
          來源:陽江新聞網 時間:2023-11-08 09:12 【字體: 】 瀏覽量:-
          轉載分享:

            龍燈花鼓夜,長劍走天涯。記者,這群忙碌在大街小巷、田間地頭的記錄者。他們胸懷理想、步履匆匆,用自己的文字和鏡頭,捕捉下一個個精彩瞬間,書寫出許許多多生動而感人的故事,記錄陽江發(fā)展的進程。

            記者似乎什么都了解,但也會為技能不夠而發(fā)愁;他們能勇敢地走進新聞現場,但也會為寫稿而絞盡腦汁;他們能理性地傾聽每一種聲音,但也會感性地流下熱淚;他們用一篇篇真實的報道,捍衛(wèi)正義和良知。

            今天是第24個記者節(jié)。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,我們一起來傾聽記者的故事。

            從手抄報小編到融媒體老記

            攝影與視覺藝術部記者  李向東

            我和報紙結下不解之緣是在1976年,當時我只有11歲。那時候報紙很少,我向父親要來一疊白紙,懵懵懂懂地編了一張手抄報,取名《家庭報》。一直到上高中,學業(yè)緊張,才不得已“停刊”。后來,我常跟家人朋友說:我是命中注定做報紙的!

            1997年夏天,我來到陽江日報社,從事攝影記者工作。彼時,美編還要拿著尺子畫版,我們的照片要曬出來,用美工刀裁剪好,再給編委辦選用和掃描。由于電腦少、配置低,一張像素不高的數碼照片要下載半個小時。不僅如此,攝影記者還要“能文能武”。

            記得我第一次在報紙發(fā)表稿件,是1997年10月的一天。市禁毒辦在陽江一中舉辦禁毒宣傳活動,因文字記者不足,領導叫我做一個簡單的圖片新聞。我到了現場,發(fā)現場面很感人,便試著寫下消息稿《“遠離毒品,誓不吸毒!”》,竟在《陽江日報》頭版成功發(fā)表。

            此后,我一有機會就寫稿,從消息到通訊到游記,不斷磨煉自己的筆力,受到報社和上級領導的贊賞。2001年11月,我單槍匹馬到廣州采訪第九屆全國運動會,拿著自己剛買的第一臺單反相機和手提電腦,在開幕式現場將圖文發(fā)回陽江,次日發(fā)表在《陽江日報》頭版頭條,那可能是報社第一次從外地傳真發(fā)稿。

            2014年9月,我接下報社“美麗陽江”微信公眾號的編輯任務。以“陽江視覺觀天下,世界鏡頭看陽江”為主題,九年來,我在“美麗陽江”發(fā)布了大量展示陽江風土人情的推文,受到讀者喜愛。

            2018年2月,陽江日報全媒體工作室成立。如何制作更多短視頻精品?我們攝影記者適應融媒時代轉型已迫在眉睫。2019年7月,我到佛山學習,并考取“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(tǒng)操作手合格證”,為報紙和新媒體平臺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視覺體驗。

            從攝影記者、報紙編輯到攝像記者、公眾號小編,風雨無阻、日夜堅守,轉眼間,我迎來了職業(yè)生涯中第24個記者節(jié)。運鏡似筆、揮汗如墨,我的鏡頭也留下了一批批記者同事的可愛倩影,他們也是最美的勞動者。

            2023年是我退休前最后一個記者節(jié),感觸頗多。從傳統(tǒng)媒體到新媒體,我有幸見證了這個媒體融合發(fā)展的新時代。愿陽江日報社未來越來越好!

            匆匆十年,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

            經濟文化新聞部記者  許倩

            2014年—2023年,是我從事記者職業(yè)生涯的第一個十年。這個時間線很短,須臾間就能寫完,但要想把它“解剖”個干凈,那也不易,感覺與你促膝長談個一天一夜,或許意猶未盡。

            大學畢業(yè)后,我第一站就來到了深圳,在金融圈子里主要寫期貨行業(yè)新聞,將近三年的時間里,一線城市的快節(jié)奏,讓本來就喜歡思考的我倍感焦慮。于是,我選擇回到老家陽江,期待開啟小城市的慢生活。不曾想,離不了“新聞圈”,你就一直活在“焦慮圈”。

            時政、經濟、文化、民生……在陽江日報做記者的七年里,我跑遍全市各個縣(市、區(qū))的新聞現場,只為呈現有時效性、可讀性、影響力的鮮活報道。新聞人工作不分晝夜,這個身份給我最大的感受是,必須無時無刻不在尋“新”聞“鮮”的路上,要么身體在采訪和寫作途中,要么腦海和心靈在為選題“憂愁”。

            我們見微知著,記錄著這座城市、這個時代的印記。我常常會為自己身為記者而做出的成績感到驕傲。但久坐電腦前碼字,腰椎、肩頸久積“職業(yè)病”,從白天寫到黑夜的時候,偶爾也會身體“投降”、心生倦怠。

            然而,每次得到讀者的肯定、受訪者的感謝,我還是會想起記者的初心,憑著擅長和熱愛,各種難也都隨著時間過去了。

            主動將自己置身于媒體融合發(fā)展、改革創(chuàng)新的滾滾浪潮中,今天的我,已不再是傳統(tǒng)的紙媒記者,而是勇敢地探索著未知,在融媒時代趨向多元化發(fā)展,與日錘煉著自己的綜合專業(yè)技能。

            當出鏡主持、做公眾號小編、拍攝剪輯短視頻、統(tǒng)籌各類大型活動系列報道……2022年起,乘著黨媒推動融媒時代轉型、市縣兩級融媒合作共贏的東風,我被賦予駐守陽江日報陽東記者站的使命任務,在選題策劃、深度報道、統(tǒng)籌報紙和新媒體平臺團隊協(xié)作等方面,得到了很大的成長。

            十年很長,我經手的文章估計能有上百萬字。十年也很短,一晃眼,微信好友近3000名,這份工作為我牽線搭橋認識了不少新老朋友。期待下一個十年,我們依然年輕、依然熱愛。堅守新聞路,勇毅向前行。

            把融媒體新聞產品做得活潑又穩(wěn)重

            新媒體發(fā)展部記者  周雅

            在“廣東陽江發(fā)布”微信公眾號上,有一個叫“早安陽江”的固定欄目,每天早上7點風雨不改準時推送,精心制作的海報配上陽江楹聯,AI主播為你將一天的本地新聞、國內新聞緩緩道來,還提醒你注意今天的陰晴冷暖……精心制作的內容+創(chuàng)新傳播方式,這是陽江日報社近年來推動媒體融合發(fā)展的一個縮影。

            今天的《陽江日報》早已不只是一張報紙,這是近年來越來越多陽江人,尤其是陽江年輕人的共識。市區(qū)金園路128號的報社大樓里,演播廳、演藝中心裝配齊全,這樣的硬件構建起由《陽江日報》、陽江+客戶端、陽江日報微信公眾號、陽江日報視頻號、陽江日報抖音號、陽江日報官方微博等組成的全媒體傳播體系。

            我從事的工作——新媒體編輯,可以說是這個融媒傳播體系里與讀者距離最近的崗位之一。中央廚房的建立,讓“一次策劃、一次采集、多種生成、多元傳播”成為可能。新媒體編輯將一線記者采寫的內容整合加工,以新聞敏感性、以同理心、以符合時代的審美、以對新技術的掌控為新聞加以更具可讀性的佐料,結合不同平臺傳播特點,及時地將新聞傳播出去。新媒體編輯與讀者的“對話”非常直接,可能是一個清新的頁面設計,可能是一個有趣的標題,可能是一張海報,可能是一個會心一笑的后臺評論,可能是一個恰到好處的新聞推送時間……

            隨著輿論生態(tài)、媒體格局、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,走在媒體融合發(fā)展路上的新媒體編輯也面臨著新的挑戰(zhàn),要能寫能拍、懂剪輯,還要能開直播、上鏡頭。然而,除去這些業(yè)務層面的技能提高,同時也要求新媒體編輯具備更強的把控能力,把控新聞方向,把控傳播速度與新聞權威,把控流量與尺度,把融媒體新聞產品做得活潑而穩(wěn)重。

            趕赴現場,寫出有“情感”的新聞

            時政新聞部記者  楊輝南

            作為一名記者,我覺得要第一時間趕赴新聞現場,感受群眾的喜怒哀樂,才能用多種形式準確地報道一線信息,寫出有“情感”的新聞作品。

            前段時間,我市部分地區(qū)發(fā)生了洪災。我第一時間趕到受災最嚴重的地方,暫時客串出鏡記者,將洪災的實時情況發(fā)回報社,快速地進行剪輯發(fā)布,讓群眾能夠及時了解災情。其中,陽江日報微信視頻號發(fā)布的《直擊雙捷鎮(zhèn)現場救援》的報道,點擊量達33萬。

            從專業(yè)的角度來說,我應該不算一位合格的出鏡記者,但為什么這條出鏡視頻能得到那么多群眾的關注轉發(fā)?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:我在現場。群眾需要及時、真實的現場報道。在這個基礎上,掌握一定的出鏡、拍攝技巧,通過文字、聲音、照片、視頻等多種形式傳遞新聞信息,可以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。

            還有一點讓我感受頗深的是:在現場,你能真切地感受到群眾的喜怒哀樂,讓你內心受到觸動,激勵你寫出好作品。

            陽春市雙滘鎮(zhèn)水災發(fā)生后,我們走進雙滘鎮(zhèn)區(qū),看到一片狼藉,垃圾淤泥遍地,以為這已經是受災最嚴重的地方了。但當我們走進大陳村的時候,看到垃圾淤泥堵得道路不能通行,每個村民臉上掛滿了疲憊、憂傷。此情此景,你會不由自主地受到觸動。當我們搭乘村民的摩托車進入更偏遠的垌頭村時,沒想到那里不僅停水停電通信中斷,而且連道路也中斷了,我們再一次受到了震撼。接觸到這一切后,晚上寫稿時,我好似帶著使命感一般,鞭策自己要將真實的情況表達出來。

            雖說新聞報道是客觀的表達,但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,卻需要感性的接觸,進入那時那地所發(fā)生的事情,理解群眾所做的事,感受他們的情緒。當你的情感與群眾處在同一個境域時,群眾會滔滔不絕地跟你說起發(fā)生的驚險時刻。采訪結束后,再將一個個生動的故事,通過客觀的文字,寫成充滿“情感”的新聞報道。

            因此,我覺得新聞的現場是第一位的,這是多形式呈現和深入新聞事件的前提和基礎。其次,記者是開放的,技能的開放,身份的開放,情感的開放,讓你勇敢地擁抱世界,真實地記錄世界。

            不言艱苦,不拒平凡

            民生新聞部記者  王雄基

            不久前,妻子給我發(fā)了一個微信鏈接,解釋記者普遍患有焦慮癥,并對我說:“辛苦了?!比欢鴰追昼姾螅栈亓诉@些話,開始思考:“每個職業(yè)都說自己很辛苦,記者也沒什么了不起的。”

            那么,記者的工作是不是一份辛苦的工作呢?如果是在六年前,剛畢業(yè)的我會十分認真地支持前者,認為記者要肩負道義,道義越重,記者越辛苦。如今,我和那些看開的人們一樣,對自己的職業(yè)有了新的評價。確實,記者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。辛苦與普通,本身是一體,并不矛盾。

            作為一名民生記者,我在采訪的過程中,更加真切地明白什么叫“三貼近”。當我在臺風天提心吊膽地前往水災報道現場時,我無法說自己辛苦,因為鄉(xiāng)鎮(zhèn)干部已經在前線值守了一個通宵。當我接到緊急報料,火速趕往火災現場時,我無法說自己辛苦,因為消防員們穿著沉重的滅火服站在離火場最近的地方。記者的工作和其他所有工作一樣,是社會運轉的一個齒輪。

            隨著自媒體的興起,每個人都有手機,都可以當一名記錄者,讓我們覺得自己很普通,也陷入了新的焦慮。盡管不少人會質疑這個職業(yè),認為它有點過時。但我們知道,真正專業(yè)的新聞不可或缺。進入融合時代,記者需要與時俱進,善于學習,善于發(fā)現,善于講述,善于創(chuàng)新,不能只靠寫文字稿,還需要學習拍攝剪輯視頻、撰寫評論,才能不被淘汰。

            記者和醫(yī)生、教師等職業(yè)一樣,被人們賦予了神圣的使命。我熱愛這個職業(yè),因為它把講真話、報道客觀事實視為最高準則,把廣大群眾作為服務對象。如果運氣好的話,我能在新聞中等到一些值得銘記的時刻,這將是這個職業(yè)給予我的最好禮物。當然所有事物都會最終消逝,我所寫的每篇新聞也會逐漸被遺忘。然而,正如導演賈樟柯安慰自己的話所說,我并不為了流傳千古,只是為了在其中能夠流淚。

            主動轉型,從美編到攝像記者

            新媒體發(fā)展部記者  林倩宇

            2023年是我進入報社的第四年,也是我成為攝像記者的第一年。初進報社,我任職的是符合我大學專業(yè)的美編職位,主要負責排版設計,把稿件排版美化呈現在報紙上,讓讀者更清晰地讀取信息。

            互聯網時代,大眾的閱讀習慣發(fā)生改變,大部分人喜歡通過刷視頻看新聞,傳統(tǒng)紙媒飽受沖擊。陽江日報社順應時代推動融媒轉型,重塑生產方式,更注重短視頻的制作。作為一名報紙美編,在融媒轉型的大環(huán)境下,我也在心中埋下了一顆轉型的種子。

            適逢陽江日報陽東記者站成立,我主動提出申請,除了完成美編工作外,兼顧陽東記者站的視頻拍攝工作。從美編到攝像要學習的東西很多,結合我的設計專業(yè),學習視頻拍攝也算得心應手。對我來說最難的是下鄉(xiāng)拍攝,寒潮酷暑也要迎難而上,雖然很辛苦,但我覺得這個過程就像打游戲,打贏就晉級了。

            2022年9月,我通過陽江日報社的全媒體記者考試成為一名攝像記者,在我正式成為一名攝像記者前,我先作為文字記者在民生新聞部實習一個月。

            一直以來,無論是做美編還是拍視頻,我都是跟機器打交道,面對采訪我有些膽怯。每次跟幫帶記者外出采訪,我都認真做好筆記。第一次單獨采訪是去大溝鎮(zhèn)壽長村,當時還兼顧視頻拍攝任務,采訪前我焦慮得一晚上沒睡,既怕耽誤采訪又怕耽誤拍攝,但我知道這是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。最后總算克服內心的不自信,順利完成了稿件《日上市帶殼蠔5000公斤》并同步發(fā)布視頻《大溝壽長蠔肥美上市!》。經過這次“一肩挑”的嘗試,我對全媒體記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激勵自己勇于嘗試“跨界融合”的挑戰(zhàn)。

            在成為攝像記者的第一年里,我作為駐站記者被派到陽東記者站,負責陽東區(qū)的視頻報道,期間深入基層,走進鄉(xiāng)野田頭,拍攝原創(chuàng)視頻超過70個,其中《鄉(xiāng)村振興·陽東行》系列視頻合計播放量40多萬。短短四年,我從電腦前走到了采訪一線,一路走來雖然辛苦,但收獲頗豐。2023年的記者節(jié),是我正式成為攝像記者后的第一個記者節(jié),希望未來我也能繼續(xù)秉持初心,在融媒之路上通關升級。


          相關文件:


          文檔附件:

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網站幫助 | 網站地圖 | 隱私申明 |

          主辦單位: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

          管理維護: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

          網站標識碼:4417000019 備案序號:粵ICP備16010311號-3

          網站報障:0662-3367662  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

        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网,黄色网站免费日本A√,人妻中文字幕果派传媒,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